連明偉(Lian Ming-wei)

 

連明偉,1983年生,宜蘭頭城人,暨南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曾任職菲律賓尚愛中學華文教師,加拿大班夫費爾蒙特城堡飯店員工,聖露西亞青年體育部桌球教練。現擔任北藝大講師。著有《番茄街游擊戰》、《青蚨子》、《藍莓夜的告白》等,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獎、台積電文學賞、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之決審團獎等。

維基百科

作家身影


 

2019/10/28:地誌書寫的可能性

活動名稱:朝向台灣「新文學」:新世代作家群像
演講題目:地誌書寫的可能性
時間:2019∕10∕28(一)13:30-15:30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勤樸樓F104教室
記錄人:呂樾


要瞭解你是誰,你必須知道你來自一個地方,你心須有歸屬感。
                                                                                                           ──奚尼( Seamus Heaney )

故鄉不一定固定不變,神聖不可更動,你可以改變它,但你必須從故鄉出發。
                                                                                                                                 ──吳潛誠

今天(108/10/28)為本次文化日活動正式起跑的第一天。連明偉老師特地從花蓮趕到台中教育大學進行演講。首先,他以上述兩位文學家的文章作為開頭,開啟了本次「地誌書寫的可能性」的討論。接著,他表示自己曾去戶政事務所調閱他們「連家」的戶政資料,試圖爬梳自己的家族史。這才發現,他的高祖「連阿宗」之妻「楊氏」居然在保守封建的年代有私生子一名,可以說是相當前衛。

重點是,連明偉以自己這段經驗為例,說明「找尋與書寫自己文化的傳統」的重要性。他舉例奇立板社因漢人、日本人的踏足而非自願的同化,傳統文化幾乎已不復存在,其頭目亦曾表示:「這麼多年來不同的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為什麼到了現在,不能說族語卻變成我們的錯誤?

但是,「找尋與書寫自己文化的傳統」的前提是什麼呢?從今天的演講,以及他過去的作品來看,恐怕對連明偉而言,是扎實的田野,及對地誌、地景的深刻理解。連明偉更舉例李榮春〈媽祖宮廟前廣場〉中對宜蘭廳頭圍港與蘭陽平野的景物及當地民眾搶孤描寫,可以說是最好的地誌書寫範本。那在更早以前呢?連明偉舉例曾獲1979年第二屆屆時報文學獎的江彤晞,其〈清水海岸的冬天〉中描寫捕鰻苗人安錨掛罟的工作場景,他是這樣描寫的:

安錨掛罟的工作趕在天黑之前完成,網的一頭伸向海中,網口順著潮流,尾端形成一個網袋,白色浮標在海中載浮載沉。

事實上,因不同地域而形成的特殊生活型態,是作家們最好的題材。連明偉提到,地誌詩/區域詩 ( local poetry ) 有三個特徵:

  1. 描述對象以某個地方或區域為主,如特定的鄉村、城鎮、溪流、山嶺、名勝、古蹟,範疇大抵以敘述者放眼所及的領域為準,想像的奔馳則不在此限。
  2. 須包含若干具體事實的描繪,點染地方的特徵,而非書寫綜合性的一般印象。
  3. 不必純粹為寫景而寫景,可加入詩人的沉思默想,包括對風土民情和人文歷史的回顧、展望和批判。

以此做為根本,連明偉進一步提問現場的聽眾,能否分別說出生活周遭五種岩石、樹木、花朵、草葉的名稱,以測驗聽眾對於自己身邊事物的感知敏銳物。最後,連明偉以文學的五種意義作為結論,分別是消遣娛樂、小我存在、針砭社會、精神風景、警惕證明,並期待所有觀眾更關懷身邊的所有事物。

 

2019/03/17:【Openbook閱讀誌】《書.人生.連明偉》騷

大學,是我正式摸索未來的初始階段,我曾經認真考慮當一位用功的學者,寫論文,參與國內、外研討會,想像人生能夠順順利利取得教職,存錢買房,結婚生子,自此歲月靜好漫長一生。

就讀國、高中時,私校生活只有課業壓力,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至於考上之後,要做些甚麼或不做些甚麼,全然不在規劃之內。我不知道中文系包含哪些學科,研讀甚麼,未來會有何種寬窄出路,只有模糊想像,以為大概就是國文課本的詳細擴編版本,因為不討厭,自己也熟於使用文字,於是就安安分分讀了下來。既來之,則安之,心中的叛逆時常讓秩序的吸引深沉壓抑……

──【觀看全文

2018/08:【幸福宜蘭】專訪新銳作家連明偉

少有人能夠不被《青蚨子》的份量嚇傻了眼,不只因為它是堂堂 6 百頁的大部頭長篇小說,也因為文字──古典的、方誌的、現代的、抒情氾濫的、俚俗粗鄙的、幽默爽快的、臺華日語交相混和,各種類型的文字灑下,天羅地網式地包圍著小說主題:生與死,伴生伴死,痛生痛死,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故事與故事連綿疊套⋯⋯精采的獲獎記錄,與作品本身的重量並呈。

2017 年,《青蚨子》獲得了第 41 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2018 年,又獲得第7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更驚人的或許還有作者的年紀:連明偉,宜蘭頭城人,1983 年生,現年 35 歲,《青蚨子》還只是他的第二本小說……

──【觀看全文

2018/03:【台灣文學館通訊】 從地方史考掘 -《青蚨子》的書寫歷程

冬天的雨即將告罄。

我時常獨自行走,四處晃悠,穿梭在頭圍老街紅磚拱柱建物之下,撫摸門牆,凝視提供庇蔭的屋簷。內心時刻起伏,光影斑駁,揣想數百年前原始的蓊鬱野曠,以及後世的錦簇盛景。蘭陽開發史的起點,遼闊的象限,我的溯源……

──【觀看全文

2019/01/18:【Openbook閱讀誌】無窮的移動中尋找凝凍的時間:連明偉專訪

「除了夏天,頭城都是灰色的,只是顏色濃淡的差別。」

這是連明偉對故鄉的第一句形容。走過一排壁面斑駁的老屋,兩座廟宇接天宮、理安宮矗立眼前,不僅是當地信仰中心,也是《青蚨子》的重要場景……

──【觀看全文

2017/10/30:【Openbook閱讀誌】 《李永平紀念專題 IV 》連明偉:餘音

夏末初秋,豔陽天,我獨自揹著登山背包,騎乘機車,從宜蘭頭城輾轉行經蘇花公路,穿越東北海濱,一路南下抵達校地廣袤的東華大學。當時,甫從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對於日後就讀的系所深感陌生,只知,那是一處聚集創作者的清幽環境,不管是學生或老師,都有許多知名作家。

2006年9月入學,成為創作暨英語文學研究所學生,之後3年,在老師們指引之下,廣泛閱讀台灣與世界各地文學,思辨討論,嘗試創作不同文體,包含新詩、散文、小說、舞台劇和電影劇本。畢業時,交出一本寫得不好、缺乏深度、字句過於雕琢的長篇小說《巫山》……

──【觀看全文

2015/08/20:【人間衛視】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連明偉出版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