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主題:臺灣文學的世變與創生:多語文、後人類與新文體

本年度主題,發想自臺灣文學書寫正在面臨變化中的各種時代現象:

多族群語文

臺灣擁有豐富多元的族群與語言書寫景觀,涵蓋國語、台語/閩南語/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與原住民族語。面對這些語言名稱,我們是否認同其稱謂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如何詮釋、推動臺灣語言多樣性的合理命名與其文化地位?這些語言該如何進入文學與日常書寫的織構之中?當它們真正進入書寫實踐,將引發哪些文化意義與社會影響?這些提問牽涉的不僅是語文的選擇與呈現,更是一種關乎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後殖民思考。對臺語族群而言,此為一種文化解殖的嘗試,然而對原住民族群而言,卻仍深陷殖民經驗的延續與再生。這些語文問題的探討,不僅重要,更值得我們嚴肅面對。

AI代位日常化

語文的使用方式,正面臨劇烈變動。策展與導覽的需求創造出嶄新的文體型態,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讀書漸漸轉變為檢索(reading/indexing);視覺設計與影像製作則改變了知識的傳遞形式與文字的功能。隨著旅行方式與傳播工具的演進,有聲書逐漸成為閱讀的新選項,挑戰紙本閱讀的地位。然而,所有媒介的影響力皆不及AI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衝擊。多族群語文與AI人機協作的交織書寫,正在推動文體異變的常態化,甚至預示著語文學的一場深層革命。這將帶來創作的困境,抑或創作的新生?或許,我們應當說,這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深思。

後人類思潮

「後人類」(posthuman)是一個關注科技迅速發展下,人類身體與心智如何被重塑的觀念。這一思潮已廣泛滲透至哲學、文學、社會科學與生命科學等領域,其核心在於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視角,重新思索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與科技、自然甚至非生命物之間的多重關係。科幻小說與數位詩等新型態文體的興起,便展現出後人類思潮如何影響文學創作中的人物建構、情節編排與價值觀重塑。因此,探索文學如何反映、詮釋或回應人類與科技共存的生活模式與倫理課題,已成為後人類文學的核心關懷。

因此,本年度以「臺灣文學的世變與創生:多語文、後人類與新文體」為核心,提出以下子題公開徵稿:

1.揭示文學史經典作品的使用語言,增進學界對臺灣多語及混語現象的研究,呈現此現象的歷史脈絡。

2.檢視AI、導覽、策展、語文多樣性與臺灣文學創作。

3.展開文學、電影、音樂、戲劇等跨媒介混雜的思考與對話。

4.重新思考族群臺灣的殖民與後殖民。

5.「國語」出現的歷史脈絡及當代應用:從標準語到混語。

6.臺灣影視的語言分類與語言混雜:例如,臺語、客語、原住民電視臺的創設脈絡及其語言使用。

7.新文類的多重性與學術倫理:策展、導覽、流行歌曲、民謠、傳統戲曲的混語現象與當代化。

8.臺灣文學的類型跨界,例如:寫實主義與魔幻主義、輕小說與歷史小說、言情小說與歷史小說、新住民文學與自傳,或其他組合。

9.臺灣日治時期日文作家作品之翻譯。

10.臺文系所之教學研究如何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AI、AI學術倫理。

二、會議資訊

1.主辦單位:台灣文學學會、中正大學台文創應所、真理大學台文系

2.會議時間:2025年10月25日

3.會議地點:真理大學

三、來稿注意事項

1.投稿資格:本會會員。(若非會員者亦可先來稿,待通過審查後,再完成入會手續)

2.提供「中文摘要」300~500字。

3.「中文摘要」截稿日期:2025年5月31日。

4.「全文」截稿日期暫訂於2025年8月31日,字數請盡量控制於2000-3000字(不含註解、參考文獻),研究構想或成果請於發表簡報裡完整呈現,以利現場討論。若確需更多字數,請切勿超過7000字。

5.來稿請至「https://forms.gle/XYRKdQs4osdHoWNQ6」填寫Google表單,並來信「台灣文學學會」電子信箱:twla161030@gmail.com,主旨請註明「OOO(投稿者姓名)已投稿2025年會」。本會將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後於學會網站公告錄取名單,並另函告知後續會務訊息。

6.本會議不另贈稿酬,論文發表期間之住宿、交通,由發表人自理,主辦單位恕不代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