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台師大台文所博士生邱比特;攝影:徐觴

「2017台文青年論壇」第二個議題「台文專業與影視產業」台南場於4月29日下午2時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本場論壇由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教授呂興昌主持,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王萬睿、電影工作者陳南宏與談。

論壇由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林淇瀁(向陽)致詞開場。林淇瀁理事長指出,長期以來,身處台灣的我們,慣於聽取大人的、長老的,甚或是威權的意見;相對地,小孩的、年輕的、具創意的聲音往往被忽略。然而時代是往前邁進的,未來必是屬於青年的,文學亦然。因此,台灣文學學會成立之後,首先推辦的活動便是青年論壇。透過台文青年論壇之辦理,不僅希望瞭解青年對於台灣文學前景的想望,更期待透過台灣文學學會的召集與推促,能夠提供這些夢想予以實現的可能。其中,「影視」是最直接面對大眾的傳播方式,本場論壇所要集中討論的「影視產業」,正是未來最顯眼的發展之一。除了引言論壇主題,林淇瀁理事長更向國立台灣文學館表達感謝——因為國立台灣文學館廖振富館長慨允支持,此系列論壇才得以開闢雙場規模,形成南北對話。

被林淇瀁理事長稱為「台灣文學的開路先鋒」,本場論壇主持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教授呂興昌,開宗明義直點今日主題旨在探討「專業」與「產業」的連結。呂興昌教授指出,台文系所的主任、所長,近年不約而同對台灣文學系所課程如何更加與當前產業接軌提出思考,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廣的出路。他亦勉勵在場聽眾,並非學職接軌、暢行無阻的人生才是最好;人生中的諸多轉彎,才是風景所在。比如兩位講者——陳南宏畢業於化學系,卻跨入文學院、就讀台灣文學研究所。他曾製作賴和文學的音樂產品,也創作過兒童讀物。王萬睿則是從文學跨足電影,目前兼任教職,正是其職涯路上的一個轉彎與等待。呂興昌教授認為,一路直線向前的人生太過匆促而且單調;彎彎斡斡(uan-uan-uat-uat)的人生路途,才有停步、欣賞路途上的風景的機會——而且,人在轉彎處的停留及其思考,往往才是最具啟發意義的。

與談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王萬睿目前同時在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以及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兼任課程。他認為,這正是將自己所學的兩種專業——台灣文學與影視,互相參照的最好機會。

至於何謂「台文專業」?王萬睿博士以自己就讀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時所受的訓練為例,他指出,不同於文學院的其他系所,台文專業即在於跨領域、批判力與想像力。比起其他科系,台灣文學因為師資員額有限,反而促使台灣文學的師生很早便開始從事跨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因為具有批判力,可以在觀察文本的過程中提出很是有力的觀點。至於想像力的表現範圍,不僅在台灣,也包括面對外國、面對異文化時,如何闡述台灣、表述自我——這些,都是台文人的專業能力。

王萬睿博士留學英國時,曾考察海外的台灣研究成果。他發現,透過大大小小的國際影展與電影獎項,早在1980年代,台灣即因新電影的殊異表現而被國外所認識。他也為了充實此一方面的學術能量,而投入1982年以來約二十年的台灣新電影的研究。在進行電影研究的過程中,他具體感受到台文專業的助益——包括對文本的掌握,從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都可以游刃其間。

據自己在電影與電視學系教學的經驗,王萬睿博士指出,以台文為求學背景者,雖然難以立即參與影視領域的技術工作——例如:燈光、攝影、設備等;然而,台灣文學系所提供的文本閱讀、批判與反思的訓練,以及對台灣史地的認識,倒是有助於影視產業內涵的掌握。影視中的「故事」往往根植於土地,我們對於台灣認識的厚度,因此很是有利於參與劇本開發等方面的工作。對於台文專業如何朝向影視產業發展,他向台文系所提出以下課程規畫上的建議:(一)加強台灣與東亞影響歷史及美學的研究——其中,至少要對台灣電影發展的歷史有所認識;(二)數位時代下的影視多元創作實踐;(三)台灣文學與影視教育的跨校與跨領域連結——包括影視設備與師資人才的支援等。

與談人、電影工作者陳南宏具有豐富的從業經歷,目前也在影視產業的第一線,擔任「製片」工作。他自嘲,所謂「製片」就像是建築工程的「工地主任」——包括尋求財源、開發故事等製作端的操作,都是「製片」的工作內容。

陳南宏先生指出,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包羅鏡頭、表演與造型的藝術品,同時又是一種不便宜的商業產品。此外,作為一種產品,電影的附加價值甚高,除了票房收入外,它的價值廣及參與演出人員的名氣、城市形象等,以及更重要的:文化——電影是文化的載體,它可以承載美妙或悲傷的故事,也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文化對外輸出的最好形式之一。比起其他娛樂產業,電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以及相對有限的預算裡,讓一座城市的市民,或者一個國家的國民產生光榮心理。陳南宏先生舉例,取景於高雄的影視作品《痞子英雄》與《不能沒有你》,就是文化認同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甚高的例子。

以台文專業參與影視產業,陳南宏先生認為,不只是文化理念的展現,我們甚至可以積極地進行市場操作,建立台灣的美學。他直揭「把自己變專業,是突圍的唯一武器」此道——過去在台灣文學系所接受的文本分析訓練,有助我們對劇情如何往前走,及其產生的感覺能有結構性的掌握。台灣文學背景的影視人才,除了對台灣整體——包括日治時期——的了解,更有利的應是以此專業知識與團隊進行溝通。

對於立場與市場,陳南宏先生則主張,台灣當前的影視產業,可與韓國、日本、東南亞諸國進行合作,以推擴影視產業的市場;如此一來,便可較不受中國市場的牽制。雖然目前台灣影視產業的內需市場尚未能支應、建立,但根據他所觀察許多國家的經驗,「講自己的故事」將是影視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而掌握在地色彩,對於台灣文學系所人才來說又是得心應手之事——這將是台灣文學系所在影視產業中可能的戰略位置。「講自己的故事」除了是很好的文化輸出,它也很能夠使在地人民產生認同感。況且除了產業,它也與教育密切有關——環環相扣,將為台灣文學提供更廣大的發展。陳南宏先生因此以「台灣文學的介入:一片光明」作為結語,表達他對台文專業進入影視產業的看好——積極培養自己的知識專業與敏感度,發揮台文人對於「自己的故事」的掌握之優勢。

論壇尾聲,呂興昌教授提出他的觀察:對於台灣文學,兩位與談人都抱懷著溫情與感恩——儘管已各自闖出一片天,卻都不忘自己曾經受過的台文訓練與培養,並且都將眼前的成就歸功於斯。呂興昌教授認為,除了對弱勢者加以關懷,對所受養成過程中的人、環境、歷程的知恩與思源,就是台灣文學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