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台師大台文所博士生邱比特;攝影:蔡旻軒

「2017台文青年論壇」第一個議題「台灣文學體制化20年」台南場於3月25日下午2時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一會議室舉行。論壇由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林瑞明(林梵)主持,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呂美親、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助理教授楊傑銘參與對談。

論壇開場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廖振富館長致詞。他指出,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台灣文學的組成來源多元,使得它的內涵亦具動態性與開放性。台灣文學因此樂於開放予各方知識參與、闡釋和演繹。對於台文青年論壇的籌辦,廖館長憶述,在台灣文學學會成立之前,青年世代即曾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提出關懷。台灣文學學會成立後,面對這些叩問,積極辦理青年論壇,透過雙城論壇的模式,匯聚台文青年的看法與心聲。如果可能,未來甚至可以串聯各學術領域,舉辦更大規模的論壇,汲取多方的回應與建議。

主持人林瑞明教授首先以自身投入台灣文學研究逾四十年的經驗,帶出台灣文學進入體制前後的歷史進程及其意義。他認為,1997年真理大學設立台灣文學系、2000年成功大學設立台灣文學研究所,以及2002年成功大學獲准增設學士班與博士班,各是台灣文學體制化路途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今二十年過去,已進入學院體制的台灣文學難免有些困境浮出檯面。我們必須群策群力,在體制內繼續戰鬥。

與談人楊傑銘教授將台灣文學體制化的這二十年分作四個階段:1997至2001年是為摸索期,此時期的台灣文學發展有充沛的體制外的能量參與。2002至2006年為創建期,十餘所台灣文學系所於此期誕生。至吳文星教授提出「台灣文史語言系所評鑑實施計畫」,則可視為創建期的完成。2007至2012年為成熟期,各系所奠基於前一階段的基礎,在此期加強海外連結,將學術視角從台日或台美的觀照,延伸至台韓、台港,甚至台灣與東亞的比較研究。目前,香港八所國立大學中,兩所開設有台灣文學相關課程,便是該階段發展的成果。至於近四年來,台灣文學系所內部的動能趨緩,約始於2013年「台灣文學大會師」——這項活動意味著台文系所意識到生員減少的問題,是為台灣文學體制化二十年此際必須面對的課題。

楊傑銘教授接著以發展步驟為經、以課程內涵為緯,提出台灣文學體制化的歷時及共時觀察。他指出,台灣文學進入學院體制之前,諸位前輩的努力奠立了紮實的基礎,尤以鄭邦鎮教授1994年的主張與呼籲為代表。1997年,政府有限地「讓步」使台灣文學系暫只誕生於私立大學。鄭邦鎮教授當時曾言:「既然嬰兒降生在馬槽,我們只好把它養成耶穌了。」楊傑銘教授認為,儘管如此,1997年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的設立,已具有啟動台灣文學體制化的重要意義。

楊傑銘教授認為,台灣文學的課程內涵,可上溯陳萬益教授於1993年發表〈台灣文學的教學芻議〉所指出的五個範疇:「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漢語文學」、「台灣民間文學」、「傳統詩文」、「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與「戰後台灣文學」,以及同樣由陳萬益教授(1995年)提出的四個基本原則:「台文系是文學科系,應優先安排文學的課程,以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日本文學、西方現代文學的淵源頗深,應該安排相關課程作為參照」;「台灣文學因族群、語文所產生的內部差異,必須盡力求全,必要時更可另外開設課程」;「引進美學、比較文學、西方文學理論來增加學生的視野」,幾乎已為後來二十年提供了輪廓,以及不斷援用的課程架構與內涵。

與談人呂美親博士從營隊經驗談及台灣文學進入學院體制前後的民間力量。她認為,當前各式各樣的文藝營隊——最早於1979年舉辦的「鹽分地帶文學營」,以及歷來台語文學營、賴和文學營,甚至是聯合文學「全國巡迴文藝營」與印刻文學「全國台灣文學營」等,都對台灣文學的普及與推廣甚有助益。早在台灣文學進入學院體制之前,諸多營隊便已對土地澆灌以台灣文學的養分了。體制化之後,各種營隊持續舉辦,可謂體制內外共同合作,扶持台灣文學的茁長。

然而,觀察幾次學術會議上的衝突,呂美親博士指出,台灣文學內部沒有解決的問題之一正是:語言與文學的衝突。她認為,台灣語言與文學不該是衝突的,反而應是「多音交響」與「族群共榮」最得以實踐之處。面對台灣文學在體制內的發展稍顯停滯,呂美親博士認為台文人應致力將台灣文學「放到外面去」,跨出自己人的領域、既定的研究範圍,跟社會進行更多、更尋常的連結。

本場次兩位與談人皆具國外求學經驗,因此對於海外如何認識台灣文學,他們也提出了深切的觀察。楊傑銘教授以「不要在家門裡戰鬥」為喻,強調除了國內本身的體制化,台灣文學的對外發聲更是重要。他以香港大專院校歷來開設的台灣文學課程為例,指出取得發言權、掌握詮釋權,為台灣文學取得在世界發聲的位置,走出同溫層的相濡以沫,才能改變困境。

呂美親博士從日本回視台灣,選介日本地區的台灣文學研究——從早期的零星成果,如:王育德、尾崎秀樹、戴國煇等人的研究開始,歷經1980年代松永正義等人的作品翻譯,到1990年代日本台灣學會成立後的發展,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隱隱然與台灣的發展同步——台灣的台灣文學研究,也是自1980年代中後期,因政治束縛逐漸鬆綁而開始有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她亦發現,日本對於台灣文學的立場曖昧,且多是因認識上的需要而進行研究。因此,日本學界對於台灣文學的興趣,多集中於台灣日語作家、殖民地文學、已有日譯之現代文學,以及原住民文學、同志文學等。呂博士認為,留學日本的台文人,可以產生的意義在於重新介紹,甚至提供日本學界一或多個相異的觀點,介入日本學界對於台灣文學的研究,促其重新詮釋的可能與方向。此外,她亦以自己的研究領域舉例,或許因為譯介缺乏,日本學界較無展現對於台語文學的關注。而這也很可能是我們接下來可以努力的方向——要端出什麼,給日本以及國際社會來認識台灣?

論壇尾聲,林瑞明教授接著呂美親博士的話題,也介紹若干從事台灣文學研究的學者,如下村作次郎、若林正丈、松永正義、河原功、中島利郎等——都是台灣文學的親密戰友。一直以來,台灣文學研究的日本觀點與台灣觀點彼此參考、相互助長,終於得以突破國民黨高壓統治之下的封鎖式史觀,正如賴和〈送林獻堂之東京〉一詩所言:「壓迫自然生反動」,使台灣文學開出目前多元自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