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男孩在聯大:作家楊富閔駐校活動」邁入第二週,楊富閔特地提早抵達,拜會任教於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的王幼華教授。楊富閔表示,很早就從臺灣小說界瞥見王老師的身影,自己一直都是王老師的讀者,王老師作品中許多宗教議題和人性矛盾都使人印象深刻,有機會和前輩小說家近距離交流學習,是非常難得且寶貴的經驗。

  本週講題「楊老先生有塊地:關於概念創作《故事書》的發想、編輯與實踐」,在華語文學系何照清老師的主持與介紹下展開。第一週精彩的演講之後,作家駐校活動在校園內引起熱烈迴響。今天(10月9日),國立聯合大學的大家長蔡東湖校長亦親臨現場。蔡校長在開場致詞時表示,很高興能邀請到優秀的年輕作家,為聯大注入一股新活力。看到爆滿的會場,也驚訝於駐校作家的魅力。並表示,自己雖為理工專業,成長過程中也嘗試寫作過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蔡校長也勉勵同學們用文學來滋養自己的生命,豐富自己的見聞,把文化的厚度與底蘊培養好,才能面對往後人生的諸多挑戰。

  演講中楊富閔以一貫詼諧幽默的語調,訴說自己幼年時零碎且片段的記憶。並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分享如何以一支筆寫出一篇故事,將「故事書」的概念進一步延伸。例如,因對於早逝的祖父存有一絲好奇與幻想,嘗試從舊報紙中蒐羅其身影,最後竟和素未謀面的祖父在一則曾文溪水災罹難報導的文字中相遇。

  「從文學的觀點來看,溪流和文學創作密不可分,對於我來說也是如此。曾文溪和我的文學作品,似乎也有非常深刻的鏈結。」談及自身文學創作風格的楊富閔這樣說道。說到靈感來源,楊富閔補充道:「很多時候,幼年時期的很多經歷,當下雖然並未特別留意,但在日後回想過來,都會是創作中無意識的命題所在。」例如,自己在求學階段其實不知不覺間,已經對張愛玲、白先勇等知名作家產生了初步的認識,進而演變為對文字的興趣。而後在大學時期以「部落格」的方式書寫隨筆日記,亦是一種規律性的「練筆」。

  演講的尾聲,楊富閔回應同學的提問時說:「自己從事寫作後,發覺長期寫作如同一場周旋一生的抗戰,不能只單單倚靠本能和熱情,材料的選擇和文字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勉勵對於文學有熱情和嚮往的同學,除了專心寫作以外,也要時刻思考自己為何而寫。

聯合大學蔡東湖校長與駐校作家楊富閔近距離對談分享彼此對於文學創作的心得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劉凱文 攝)
人社院黃惠禎院長(左)與駐校作家楊富閔(中)、主持人華語文學系何照清副教授(右)合影。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劉凱文 攝)
楊富閔於演講中提及自我創作思維中的重要轉折點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劉凱文 攝)
楊富閔認真地回應同學提問,並針對問題提供個人創作上所理解的邏輯與感想。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劉凱文 攝)
演講結束後,楊富閔與參與同學、教職員拍攝團體合照。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劉凱文 攝)